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派驻监督
派驻第十八纪检监察组:紧扣防控体系建设 协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发布时间:2024-11-28   来源:dzw_gbjds   浏览次数:

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来,派驻第十八纪检监察组积极嵌入校园食品安全领域,紧盯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整治工作提质增效。针对“校园餐”整治项目,有计划参与集中整治工作调度、“四不两直”检查,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协同局党委精心谋划,大力实践监管工作创新,对常态施行的各项“校园餐”监管工作方法着力开展提档升级,探索建立多元共治的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压实学校、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属地政府、家长学生等五方责任,切实发挥各方协同齐抓共管的监督威力严防严控严管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守住师生舌尖上安全,赢得各方充分肯定

一是发挥好学校主体责任“第一关”作用。抓住校长和食品安全总监两个关键人员,推行“校长+总监”责任运行机制。在月调度会议前,校长带领食品安全总监走进食堂后厨现场进行“三问”(本月干了什么?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整改?)和“三查”(查环境卫生、查重点环节、查人员管理),形成可感知、可检验的客观判断,推动学校各项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切实落地,进一步提升学校食堂要素配置、隐患发现、保障安全的运转效能。指导学校食堂制定个性化风险清单,将风险点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其中高风险点及管控措施、责任人在对应点位公示并进行日管控,中低风险点轮流检查,一周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717家学校食堂全部落实“三分监管”要求,“三类人”配备率和“三件事”落实率均为100%

二是发挥好行业主管责任“指挥关”作用进一步完善校园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建立局校挂钩制度,教育局主管部门参与挂钩学校食品安全调度会,对学校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协调调度,督促学校整改。一方面,建立校园食品安全信息通报交流制度,涉及校园食品安全的单位之间通过“点对点”和“面对面”方式不定期交流食品安全方面风险监测、行政处罚、投诉举报、网络舆情等信息。另外,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市场监管和卫健部门围绕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随机抽取55所学校食堂的“三防”设施配备和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教育、市场监管、公安、卫健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和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有力震慑威胁校园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主体。

三是发挥好市场监管责任“监管关”作用。创新构建食堂分类、风险点分级、监管分等的校园食品安全“三分监管”新模式,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效能。根据学校类别、经营方式、供餐人数、食品安全管理状况、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校食堂细分为ABC三类,依据食堂监管等级评定标准,实施“零距离、近距离、远距离”三个等级的监管,分别以红、黄、绿三色亮牌管理。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推广“色标管理法”,编制并印发《淮安市餐饮服务色标管理视觉识别系统》手册2200余本。

四是发挥好政府属地责任“督导关”作用丰富包保干部督导方式,推行“校长+包保干部”责任落实机制。校长每学期主动邀请包保干部参加一次月调度会,通报校园食品安全接诉即办、食堂大宗食材供货商准入和退出、食堂色标管理、智慧食堂建设等情况,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共商共议,协同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包保工作走深走实,让“两个责任”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开展“靶向式”督导,推动包保工作提质增效。

五是发挥好师生自我防护责任“自保关”作用。发动家委和学生参与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推行“校长+家委”责任监督机制,引导家委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在全市所有高校组建食品安全青年志愿者队伍,完善膳食委员会成员构成,不定期组织属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走进学校食堂和集配单位,参加“逢十行动”直播检查,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在全市校园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接收师生家长反馈的各类问题,并分级分类进行处置,实现“小事快化解、大事巧处理、矛盾不出校、舆情不上网”。目前已在高校试点设立“食安驿站”9个,解决各类食品安全问题40余个,全市校园食品安全方面投诉举报数量同比下降45%

目前市市场监管领域“校园餐”整治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其中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得到国务院食安办校园食品安全督导组肯定评价,学校食堂三分监管提前介入指导学校食堂改造升级色标管理等工作被总局简报推介,校园食品安全“接诉即办”工作被中纪委、省纪委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督导组现场表扬。校园食品安全“三分监管”模式获准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