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时至立秋,夏伏未尽,秋风渐起,昼夜温差变大,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农作物由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正所谓“秋已立,暑难消”,立秋尚处于三伏天期间,并且“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因此,民间有“秋后一伏”之说。我们应明立秋期间酷暑未退之理,继续保持盛夏期间能守静、会调适的心态,勿因立秋之名而疏于防暑之实。
“一叶落知天下秋”,立秋时需保持见微知著的机警。古人将观测梧桐叶落作为判断立秋时令的依据,历代不乏相关诗句,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司马光的“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陆游的“梧桐独知秋”等。在古代宫廷中,立秋当天也有一叶知秋的迎秋仪式,据南宋吴自牧所著介绍临安城市风貌的《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规律范畴,一叶知秋也比喻通过细微的迹象,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我们要具备一叶知秋的敏锐性,以深刻的忧患意识见微知萌、见端知末,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以“谋先事则昌”的工作态度打有准备之仗。
“万里悲秋常作客”,立秋时应警惕悲秋情绪的蔓延。纵观中国文学史,“秋”常常与“愁”并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等诗句,故刘禹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慨。然而,秋天亦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高气爽,“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喜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我们应排除悲秋思绪,让眼中尽览“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光盛景,心中皆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朝气蓬勃,行动亦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积极进取。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让我们收下立秋的警示,去迎接金秋的丰收!(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