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臣栾书采纳部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的建议,放弃继续进攻楚国,转而突袭楚国盟友沈国。此战大获全胜,晋军俘获沈国国君。对此,左丘明评价道:“听从好的主意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这是多么恰当啊!”这赞颂了虚心纳谏、择善而从的胸怀智慧,劝告世人要乐于接受正确意见,谦虚明理,灵活不固执。
从,《说文》释“随行也”,本义为跟随,引申为听从、遵从。善,《说文》云:“吉也。”意为吉祥、美好,这里指良言、好的建议。流,《说文》注:“水行也。”如流,即如流水般自然顺畅,喻快速接纳、毫无阻滞。从善如流,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自然迅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理政的重要准则。
从善如流是明德之要。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们不培养自身品德、不追求学问、知晓应当做的事却不去努力做到、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是孔子最忧虑的四件事。这启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时改正过失与“不善”,做到择善而从、闻过则改,才能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不断自我完善。
从善如流是治事之基。古之明君贤臣,莫不以从善如流为治国修身之要。尧帝为听取民意,设大鼓于宫门外,供百姓击鼓直谏;舜帝在交通要道立木柱,让百姓书写谏言。春秋郑国执政大夫子产,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容百姓议政之得失。《左传》载,郑国大夫然明建议毁乡校以止谤,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其虚怀若谷,终使郑国大治。唐太宗李世民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自警,重用诤臣魏征。魏征一生谏言二百余事,即便“犯颜直谏”,太宗亦多能采纳,最终成就“贞观之治”。
从善如流是一种态度,修身为政,贵在践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从善如流”不仅是个人的美德,更是履职尽责、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它体现着对真理的敬畏、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负责。焦裕禄在兰考,走访求教许多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和老农,到群众中找寻治理沙丘的好办法,他尊人民为师,不懂就问,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建议。党员干部应深入田间地头听取意见。对待有益的建议,要以从善如流的态度虚心接受,顺势而为;对待批评意见,应视若珍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善如流者,江河终成海;闭目塞听者,孤舟难渡川。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党员干部需涵养“从善如流”的胸襟智慧。当以“君子闻过则喜”的雅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见贤思齐焉”的自觉,对标先进,三省吾身。在兼听则明中把准方向,在群策群力中破解难题,在集腋成裘中凝聚伟力,方能崇德修身、无愧人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