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声音观点
时时处处应节俭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dzw_xcb   浏览次数:

 有的人自己花钱出去吃饭,点菜荤素搭配,刚刚够吃,即使吃不完也会打包;公务宴请却点一桌子的菜,吃不完也不打包,觉得“寒酸”。有的家里做饭,按人数看饭量,即使剩菜剩饭也放冰箱;在单位食堂里,却大手大脚,一边吃一边扔,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分外刺眼。

 如此舌尖上的浪费,实质上是一种“心中无公”“心中无责”的行为,不仅会造成铺张浪费,损坏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更会带来“溢出效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应该说,除了讲排场、好面子以外,“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不吃白不吃”的心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

 节俭体现在时时处处,公私都节俭才是真节俭。一个人在公私不同场合的吃饭表现,能体现出公德与私德如何。有人说“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自觉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在家里怎么节约,在单位就怎么节约;在家里怎么爱护家庭,在单位就怎么爱护集体,这是一个公务人员起码的公心和责任。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厉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餐饮浪费行为,已成为当前社会一大危害,既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又破坏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最近,不少地方抓紧研究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加强监管,完善餐饮节约的规范,制定褒奖节约、惩戒浪费的政策措施。文明养成需要刚性约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靠制度和法律。只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才能管住那些“不吃白不吃”的馋嘴和“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私心。

 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餐桌上的影响更为直接。党员干部要从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事事简朴、处处节约,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坚决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以自身的示范行动带动更多人践行勤俭节约新风尚,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军)